比如湖南岳麓书院姜广辉教授主持的中国经学史项目,北京大学儒藏研究中心已故汤一介先生主持的中国经学史项目,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张立文先生主持的中国经学史项目。
天人之本質皆精神自由,越其表像而狀其精神自由方為龍象之狀。吾人以水墨主義詮釋一畫之法,可知藝術從無法到有法之歷史發展超越性重演於人我精神之發展中,即一畫之法雖變幻無窮而一以貫之者,人心乃天心之非完全全息性影射也,萬有不出乎乾坤,萬象豈異乎人我心。
人我與萬有之並非對立者,人我乃萬有歷史性發展之成果耳,人我一切性徵皆原於宇宙萬有進而本原於天道-上帝,天道-上帝超越於任何存在物而又自在於萬有中——每一存在者皆非完全全息性影射天道-上帝。如蜻蜓所識之天空者,其高不過水上數仞、其廣不過湖畔數里,而若鴻鵠所理解天空者,其高可及萬仞、其廣可達萬里。——此吾借漢樂府詩而喻言倉頡文字思維之萌發與發展耳。至於盛唐,張旭狂草意氣自雄,脫帽露頂,名動公卿。學书者面對成法有多種選擇可能,而終尋得適於表現自我體式,其中高妙者,雖一種體式而內涵眾體式表現力,是以有法貫眾法也。
61.宇宙歷史作為上帝之哲學乃以可見存在物寫成(而非以聲音寫成,聲音僅為諸存在者運動之一種表現)。上帝作為至高無上之絕對精神者限定其所運化之人類不可企及上帝之無限性而與其同一,此亦見上帝極高明之謀慮。结构思维系统而灵动,但不免模糊与直觉。
三、意-象-言:意象哲学之流行 由上,意-象-言既是大道流行之结构,亦是本心运行之方式即思维方式。简而言之,意象哲学是以意-象-言这一思维-结构为核心的方法论与本体论,意在揭示传统哲学固有之特质性,从而确立其主体性,彰显其民族性。此三者混而为一,不可致诘。陈寅恪所谓吸收外来而不忘本来,[4](下册,P464)便以内外而言。
没有主张,就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更没有融合。[15](P2558-2559)《易》本是卜筮之书,其主体就是卦。
流行者,感而遂通,随缘显现——此即意-象-言也,乃以三论一,是道之流转与变易,感通与展舒。[16](P190)空者,空却诸相。《孟子》又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非来无往,往来相推,同异相济,道之所以大也。
此根便是中国哲学之所以为中国哲学者,中华民族所以为中华民族者,乃能继往与开来者,自有一贯性与生生性,是谓民族性与原创性,根源性与特质性,即本根性或根源性。既然心是思维,由即心即道故,大道即思维,思维即大道。此即意象哲学之一名三义。为此,意象哲学之意象,既指意象这一个概念,更指意-象这一结构。
这便是往,是神,是大道与思维之大化流行。易有两义:一是变易,便是流行底。
深者,深心也,集诸善行、深信不疑而显示正义。此即所谓:天之与人,同构同源,故悟道则知心,知天则知人。
如佛家之体-相-用,张载之虚-气-物,朱子之理-气-物,阳明之心-意-事。生生性,便是开来,乃以创生而言,故曰感而遂通。未发已发、本末源流、有无显微、性相体用,以同观之,莫非意象,故曰意象哲学。[15](P2213)圣人作易,只是说一个理,都未曾有许多事,却待他甚么事来凑。为此,意象哲学是对整个中国传统哲学的概括与总结,核心与灵魂,特质与精神。道便是思维方式,此空寂知三者圆融一体,便形成了中国哲学的圆融思维。
会相归性,非无所以,性相无碍,都是一心。此四者浑融为一,故宗密说:前三是相,后一是性,依性起相,盖有因由。
[15](P2231)《易》有64卦,卦卦如此,故可举一以明。那么,《周易》如何论道呢?《系辞》曰: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者,翕辟也,屈伸也,往来也,鬼神也。
只有充分发掘和弘扬民族性,实现民族多样性之融汇,才能迎来真正的世界性形上之超越性与形下之具体性,是以上下有无而说。此即以叩两取中为本质的圆融思维,故又曰中道圆融。藉外在之象,表内在之意,所谓写意,所谓情境交融与寓情于物。
由即心即道,且道既是本体也是方法,故心既是本体也是思维。[11] 先贤之研究,都在各自层面上,揭示了传统思维方式之特征,启示良多。
那么,这样说的根据何在呢?前面从即心即道这一理论前提出发,说明了思维与大道二者的同一性:思维是大道之内化,大道是思维之彰显,此即同构同源。[20] 由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即体即用。
朱子曰:未画之前,在易只是浑然一理,在人只是湛然一心,都未有一个物在,便是寂然不动,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也。如果意指思维方式,那么,象便指理论结构,而言则指文化形态。
综上,从即心即道这一前提出发,由意-象-言——道之流行变化、往来屈伸、循环卷舒,便逻辑地推出了本体的三个规定性:空-寂-知。以中西哲学为具体之分殊,以中西融合为普遍之理一,民族精神得以彰焉。既然如此,对中国哲学特质的分析亦理应依此意-象-言而展开,而意、象、言各自之展开又是一个意-象-言。知者,灵动也,生生也,由意而言,自无而有,是向下的流行,一似水流而物生,故指道体之贯通性与普遍性。
此乃中国哲学发展之承接转向与改弦更张。《系辞》曰:蓍之德,圆而神。
为此,金岳霖在《审查报告》中指出,此方法之实质与问题在于:以欧洲的哲学问题为普遍的哲学问题,如果一种思想的实质与形式都异于普遍哲学,那种思想是否是一种哲学颇是一问题。如本末源流、天人上下、性情内外、性相体用、有无显微、未发已发等。
形象是形下之有,是器,故而是小象。由此,郑玄所谓一名三义者,不仅是易之总结,亦为传统思维特质之展现,正是这一思维特质决定了哲学与文化的样式。
手机:18900000000 电话:010-12340000
邮件:123456@xx.com